【逐浪数字蓝海】卫星遥感技术助力公益诉讼检察“破题”
时间:2024-06-14
来源:数字检察办公室
作者:宋阳
编辑:刘梓诺
录入:刘梓诺
审核:陈晓哲
为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攻坚年”,贯彻落实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做深做实做强龙江数字检察工作,以数字检察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质效提升,助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检察院持续推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得到了省院和市院数字检察办公室的高度支持及认可,目前已落地完成5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其中《生态环境损害领域法律监督模型》已于近期在省院模型管理平台进入B类推广使用,推广后截止目前,已经发现案件线索4个,均已进入侦查阶段,该模型打造成香坊区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品牌项目。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作为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公益诉讼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范围。该模型的建立源于对一起辖区内扬尘污染案件的现场勘验取证,当时无人机仅仅升到百米高空,方圆一公里内所有堆料场砂石裸露未覆盖的情形就已经一览无余。那么高高在上的卫星能否与检察公益诉讼碰撞出火花,解决传统生态环境领域监测存在盲区、效率低、成本高、溯源难的问题,从而使检察公益诉讼更好、更优地助力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绿色发展呢?这个想法得到了院党组的肯定与支持。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核心,整合多源光学卫星影像,针对侵占岸线资源、妨碍行洪的监督,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占用耕地,盗伐、滥伐林木等五方面问题进行监督的“生态环境损害领域法律监督模型”应运而生。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能抓取到的数据包括,卫星光谱数据、红外光谱数据、河道水面线数据;行政处罚数据;排污口数据、临时建设用地审批数据;无人机航拍数据;林地、田地等生态资源历史数据。
该模型的监督流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六个步骤:
第一,解译分类卫星光谱数据,获取目标区域的地物光谱特征。
第二,对目标区域的地物光谱特征数据采用算法进行扫描比对,筛查出异常数据。
第三,将目标区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碰撞比对,锁定辖区内林地、田地范围波动变化,分析一定波段内水体的辐射值而获得其光谱特性,建立辖区内林、田、水从发生→发展→演变→治理→常态化监管的“演变档案”。
第四,将上述异常数据的位置信息与行政处罚数据中的位置信息进行碰撞比对,核查行政执法机关对该违法行为或者违法情形是否进行过处罚,并截取相应卫星影像。
第五,向行政主管部门调取异常数据点位的审批手续进行核查,若该异常数据点位未经审批建设或者审批手续到期,则说明该异常数据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法行为。
第六,在相关案件的立案决定书、检察建议书、行政机关回复等关键文书录入模型后,定期推送该案件的卫星遥感信息,及时跟进监督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成效。
截止目前,运用“生态环境损害领域法律监督模型”,共发现案件线索93条,经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调查核实后已立案监督2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4份,均已得到有效整改。